中華心靈原力氣功研究發展協會論壇

www.vitalityforce.org.tw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5月 18日, 14:20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淺談 知肝之病,當先實脾 論述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11 12:33 am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11月 22日, 03:13 
離線
系統管理員

註冊時間: 2010年 7月 15日, 02:55
文章: 1269
淺談 知肝之病,當先實脾 論述
在討論知肝之病,當先實脾的理論之前,先來瞭解一些五臟的生理機能。

從西方生理學角度看,脾是一個滿布血管的淋巴組織,它充當了血液的貯存庫及過濾器,它亦是身體早期的造血器官。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脾並不負責這些功能, 脾的功能包括消化系統、血液凝固系統的功能,亦與身體的水液代謝有關。
中醫的「脾」是個抽象功能符號,一般指廣義的「脾系統」,它涵蓋現代醫學的胰臟、肝臟、胃、大小腸的部份或全部機能,大抵與營養的消化、吸收、轉化、及輸佈有關。「溼」是六氣「風寒熱溼燥火」的一項,天地間有六氣──外六氣──屬環 境、氣候的組態,人體與天地相應,是天地的全息元,自成一小天地,故也有六氣──內六氣。而天地間的六氣變化又影響著人體內的六氣變化。
「溼」有兩種寫法,另一種為「濕」。拆字來看,「氵」表示溼與「水」有關,「土」代表與「大地」有關,「─」代表「天」,「ㄠㄠ」代表在天地之間蒸 散,「日」代表「太陽」,「灬」代表「火熱」。綜言之,「溼」氣就是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受太陽或地熱蒸散到空氣中的一種氣,天地間必須有恰到好處 的「溼」度,萬物才能正常生長,太過與不及都不利於萬物。
在人體,中醫的「脾」即人體中的「土壤」,能轉化、輸佈營養,「卑」字旁即代表位 處「低下」的大地。想想,食物的殘渣或動植物的屍體丟在土壤上,就自然被分解成各種小分子,成為其它各種動、植物的營養,而這個過程須要適當比例的空氣、 太陽光、水分、地熱,這些總和就是「溼」;而在人體,食物被「丟進」人體的消化系統之後,就自動被分解成細微的小分子,供養全身的細胞,這個過程也須要水 分、消化液、氧氣、與能量,故古人將「脾」對應到五行中的「土」。
「脾虛」指脾的功能低下,也就是脾系統無法調節、調度適當的水分、消化液、氧氣、及能量以供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所用,其結果就是食物消 化、吸收不良,表現在症狀上,就是軟便、水瀉、便秘、脹氣、或腹痛,久則消瘦、倦怠乏力,而所吸收的營養也會停滯、難以輸佈到全身細胞,例如某些類型的糖 尿病就是胰臟的機能↓↓,胰島素分泌不足,以致糖份滯留於循環管道。
「脾主運化」
「運化」有運輸及轉化的意思。按中醫理論,脾是主要的消化器官,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用以化生氣血的精微營養。當食物進入身體後,脾提取食物及飲液的精微營養 物質,這在中醫理論中稱為水穀精微。然後這些水穀精微會用以化生氣、血及津液,運行全身。水穀精微中的水液會由脾上輸於肺,經肺的宣發肅降送達全身;而另 一部分的水液則會下達於腎及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方面的功能中醫稱為「運化水濕」。
若脾氣健運,即脾主運化的功能健旺,則氣血生化之源便會十分充足;另 一方面,若脾的健康失調,其消化能力便會受到影響,並會出現腹脹、腹痛,泄瀉及四肢無力、疲倦等。
「脾主升清」
食物經轉化為水穀精微後,會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作用再轉化為氣血,並送往全身,這便是中醫所謂「升清」。脾主升清,而胃﹝與脾相應的腑﹞則主降濁,降濁 指胃將消化道內無用的物質往下輸送。透過升清與降濁,中醫學指出了消化系統內的平衡。
「脾主統血」
「統」有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不謹運化水穀精微以生化氣血,還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若脾氣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氣可有效地固攝,使血在脈道﹝即 血管﹞內行走。若脾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會溢出自己的路徑,從而引致嘔血、便血、皮下出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的失調症狀﹞等。
「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中醫認為肌肉及四肢運動有賴脾的動力。若脾氣健運,身體的氣血滋養充足,則肌肉及四肢健康強壯;然而,若脾氣虛弱,便會出現肌肉瘦弱及四肢倦怠無力。
此外,中醫亦認為口唇及口腔與脾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若脾氣健運, 則口味正常而能辨五味﹝酸、苦、辛、甘、鹹﹞,口唇亦紅潤光澤。若脾失健運,便會出現口中乏味、唇色淡白等症狀。

中醫的胃主要負責「受納」及「腐熟水穀」,「受納」是指接受和容納。 「腐熟」則指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因此胃亦有「水穀氣血之海」之稱。進食後食物會被送胃,然後胃氣和胃液便會作用於食物,並將食物分解,讓 小腸作進一步消化。

按西方生理學觀點,肝負責身體中許多重要功能,如製造及排泄膽汁,以 助脂肪的分解及消化,此外,肝亦負責排解血液中的毒素。然而從中醫理論觀點看,肝的功能卻不同,中醫認為肝控制中樞神經系統,並負責植物神經系統﹝身體中 一種非自主性的神經系統﹞以及循環系統的工作,此外它亦與視覺功能有關。
「肝主疏泄」
中醫認為肝主疏通及宣洩,有著疏泄全身氣、血、津液的作用,以確保其運行暢達。肝的疏泄作用可表現為以下 三方面的功能。
調暢氣機
氣機指氣的升降出入的運行。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維持了全身氣機即氣的運行的流暢。事實上,人體 臟腑及經絡等活動健康全賴氣機 的流暢,亦即依賴著肝的調暢功能。若肝的功能失調,則氣機會受阻,從而引致身體機能失調。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其他健康問題。
調暢情志
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調和了情緒。中醫認為情緒健康有賴氣血的和暢,藉著肝的疏泄,氣機保持流 暢,則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心景舒暢。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如抑鬱及憤怒等。
促進脾胃消 化功能
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促進及調和脾的消化功能。若肝失去柔和舒展的特性,則會影響脾氣的運行。最 後,食物運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致腹痛、嘔吐、腹脹或腹瀉等。
「肝主藏血」
中醫認為肝有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的作用,當人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便會藏於肝;當運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 便會將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如肝血不足,肝則無血所藏,不能濡養於目,並會引致兩眼乾澀昏花。
「肝主筋,其華在甲」
筋的活動與肝有著密切關係。若肝血不足,則無法滋養於筋,便會引起抽筋、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此外中醫 認為指甲的健康亦倚靠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則指甲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若肝血不足,則指甲會變得軟薄、脆弱及蒼白。
「肝開竅於目」
眼與肝有著密切關係,一方面,眼與肝經連接。另一方面,眼的視覺功能及健康須倚靠肝血的滋養。事實上,有許多 肝的疾病可透過眼部病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會引致眼矇的症狀;此外,肝膽濕熱亦會引起目黃的現象。
食物可分為兩部分。清的部分﹝食物的精華﹞會上輸於脾作運化,並化為營養物;而濁﹝食物殘渣﹞的部分會下輸小腸,這功能便是中醫所稱的「降濁」。胃主降濁,意即指胃將飲食殘渣繼續往下輸送。若胃失和降,即胃失去正常的降濁功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這種情況有時候被稱為「胃氣上逆」。此外,胃腑屬陽,有喜潤惡燥的特性,即胃需要有一個濕潤的環境才能維持健康的功能。如果 胃由於陽氣過盛而生「燥火」,便會出現口乾、口渴、喜飲等。

如西醫的膽一樣,中醫理論的膽主要負責貯存和分泌膽汁,透過肝的疏泄作用,膽汁便能注入小腸,以助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肝對膽的健康非常重要。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生成充足,排泄暢達, 脾胃運化功能也健旺。若肝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排泄便會受到障礙,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功能。此外膽腑的疾病亦常引致黃疸的症狀如目黃、皮膚黃等,這些 症狀正是膽汁外溢肌膚所致。
瞭解消化系統與代謝系統的機能後,再來,有兩句話請來看看
「厥陰不治,求之陽明」--- 內經
「知肝之病,當先實脾」--- 傷寒雜病論
中醫與氣功的思考角度,可以看一下:
木者,中氣之賊,百病之長。以木性發達,而百病之起,多因於木氣之不達,生意盤郁,而克脾胃,是以氣愈郁而脈愈長。木郁則協水以賊土,合火而刑金,故但顯肝脈之長而不形肺脈之短。金雖克木,而凡人之病,則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蓋木氣之所以能達者,水土溫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濕,生意不遂,則木愈郁 而氣愈盛,所以肝病則脈長也。(四聖心源)

張錫純先生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以下的論述:
《內經》謂︰「厥陰不治,求之陽明」。《金匱》謂︰「知肝之病,當先實脾。」先聖後聖,其揆如一,此誠為治肝者之不二法門也。惜自漢、唐以還,未有發明其理者。獨至黃坤載,深明其理謂︰「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旨哉此言,誠窺《內經》、《金匱》之精奧矣。由斯觀之,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濃,以聽肝木之自理。

“蓋肝之本味酸,而中含有膽液則苦、胃實為生血之原”,血的來源是脾胃。
當腸胃吸收食物後,肝膽之液滲入胃,胃中含有三樣東西:肝的酸、膽的苦、脾臟的甜與胰臟的黏液。”溼勝則肝膽不調”,此為氣,西醫看不到氣,只看到一個循環系統,不論是淋巴腺循環系統或是血液循環系統,西醫看不到是氣在推動此循環系統。其原動力就是氣,肝膽的氣不夠好,就是動力不足了。肝是身上最大的解毒的器官。當我們吃進很多東西時,如果肝功能不是很正常時,代謝系統就不會很好,結果其解毒功能不能完全發揮。中醫的觀念愈到這狀況就叫”鬱”。

氣鬱在肝裡面,肝臟沒辦法蠕動,正常時我們身體會把全身的血液,與身上殘留的毒素,通通帶回肝裡面來進行解毒作用後再是放出來,進入我們的心臟。而肝氣鬱久了後,會造成食物殘毒停留在這裡面,囤積久了就會生濕。生濕後就容易有噁心現象。其實胃本身沒問題,而是肝臟施氣鬱結積聚於此,壓迫到胃所以噁心,自然吐了多濕液出來。濕囤積在身體裡太久後,體內環境改變。

中醫的觀念肝臟是木,數目要開花,花要開得好,才能結果實。基本上要很多的新鮮空氣與乾淨的土壤才行。所以中藥裡面有一句話:以酸,溫,苦燥,而後胃溫濕化,肝膽之鬱,方得條達。所以:”木的調理基於土的整治”、”知肝常為諸病之源,治肝莫忘中州之本”。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唯治肝也。”從這一角度說,脾胃健,正氣充,則人體不能受邪,臟腑疾病不能相傳,脾胃衰, 則正氣敗,邪氣將會進一步深入。尤其肝和脾之間,關係密切,木土相克,互相影響,肝病最易影響到脾胃,脾胃一傷,正氣不支,肝病就會進一步惡化。

以上對於”見肝之病,當先實脾”,還請參閱。


附記:一些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想

以上的論述,是筆者的氣功老師李仕元於多年前授課時所講述的氣功調理身體重要的觀念。
對於當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我而言,只能僅記於心,卻一直無法理解何以故的原因,終究在多年之後中醫學習階段中發現:不論是中醫用藥、下針、抑或用氣功調理身體臟腑,皆遵循這樣的一個相同概念。
所以在瞭解與體悟書中與臨床的這些觀念後某天對著李老師說:哎,老師,你常講的觀念很多東西到現在才真正的明瞭其意<不得不佩服>。老師也不多說什麼,只回答到: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張大眼…嘿嘿…笑)
在老師的眾多學生當中,筆者知道老師會將重點與禁忌先行告知,話點到為止,不多說。如接著問些假設性的問題時,老師接下來就會說:試試看不就知道了。以筆者對老師授業方式的感受認知:把話給講白了,就不會動腦去想,也就容易忘記;悟得幾分,自己就擁有幾分。所以老師始終不把話白講透,但只要時機對了或是有人提出心得時,老師才會把重點菁華講出,唯有如此,才能將學生訓練成如同麥克‧阿瑟般的出色將領。
老師所說的話猶言在耳,學生衷心感謝。 凱 99.12.30


附加檔案:
淺談 知肝之病,當先實脾 論述--2.doc [46 KiB]
被下載 72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